上周的网红圈可谓是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国内知名网红电商如涵美股上市了~


对于不关注网红的读者来说,这就是一条类似拼多多上市般的新闻,只不过颜值高些~
而对于浸淫网红圈或者天天刷微博的各位来说的话,那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怎么我关注的这些网红都是如涵的~毕竟如涵上市这天,旗下所有网红全体转发消息并抽奖送红包~盛况颇为壮观


但是好消息来的也快去得也快(没想到那么快),就在如涵上市第二天,其上市暴跌37%的新闻就被挂上了头条,其IPO发行价确定为12.5美元,发行1000万股美国存托股,募集1.25亿美元。如涵控股开盘价为11.50美元,低于此前IPO发行价格12.50美元。随后如涵控股股价一路走低,截至当日美股收盘,重挫37.20%报7.85美元,市值为6.49亿美元


与此同时,就在各位看瓜的同时,一则王思聪评价如涵上市的朋友圈也被大家曝光了出来:


王思聪认为如涵破发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亏损;二是网红模式的不可复制性;三则是根本原因——如涵的经营方式没有验证成功,也没有创造新的KOL。


但是今天的小编不给大家炒冷饭,咱们来回到如涵本身来,如涵这家公司是做传统供应链起家,2011年成立如涵电商主要做传统女装淘品牌,自建工厂、供应链等,对前端和供应链有深刻了解。2014年淘宝流量成本不断推高,网红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微博大V张大奕通过穿搭和审美输出低成本获取流量,公司开始转型为做品牌化定制,以服装为主。
张大奕还在不断复制网红神话。2018年张大奕旗下全品类总销量近2亿,BIGEVE品牌销量达2000万,其微博粉丝数超过1000万。


如涵按照贡献流水数量,将旗下网红分为三个层级:一线网红、成熟网红以及新晋网红。目前如涵拥有3位一线网红,分别是张大奕、大金以及莉贝琳,同时还拥有7名成熟网红以及103位新晋网红。如涵与网红的合作模式一般为5年期的独家合作,113名网红在所有社交平台上大概有1.5亿粉丝,创造19亿人民币自有网店GMV和1亿人民币第三方GMV。


这种商业模式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成功,如涵也一度成为网红电商的标杆企业。在上市前,如涵已经有多轮融资经历,其中包括来自阿里巴巴、软银等公司的投资。招股书显示,目前如涵的股权结构中,CEO冯敏持股27.51%;网红张大奕持股15%;董事兼总经理孙雷持股14.59%,董事沈超持股6.67%;赛富和阿里巴巴均持股8.56%;君联资本持股8.54%。

OK,就我上述所说,似乎如涵的前途似乎是一片光明,既有强大的网红资源与粉丝影响力,又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那为什么这次一上市就差点被腰斩呢,难道真的是老美不懂中国网红?
1. 增速过慢
如涵最致命的是,身为电商,增速过慢。2017、2018财年(截至3月31日),商品交易总额GMV分别为12.36亿、20.45亿。而2018、2019财年前三季度,GMV分别为16.88亿元、22.12亿元。
换句话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的销售增速仅65%、31%
这样缓慢的速度,一言难尽。

图源来自凤凰财经
回头想想,拼多多上市时,GMV同比增速是583%。正在赴美IPO的另一社交电商“云集”,2018年GMV同比增速也高达136%。互联网公司,都讲究“唯快不破”。投资者之所以对亏损有容忍度,是因为高速增长。而如涵,显然不像一家互联网公司,更像一家中庸的消费品公司、或者艺人经纪公司。然而没有漂亮数据,单单讲一个网红的故事,美国人不是不欣赏张大奕的美,而是根本不吃你的这一套。
2. 明星悖论
如涵最大的命门,是过度依赖头部KOL
2017、2018、2019财年前三季度,网红张大奕单枪匹马,贡献了如涵50.8%、52.4%、53.5%的收入。这占比,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上升。而且,如涵对头部KOL缺乏谈判能力,靠经济利益、亲属关系绑定。按照近一年内 GMV是否超过1亿元,如涵将113位网红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头牌网红,仅3位,分别是张大奕、大金和莉贝琳(即陈思佳,创始人冯敏的妻子),这3位网红实现的总GMV是12.2亿元;第二类是7位知名网红,共实现GMV3.2亿元;第三类是103位新兴网红,共实现GMV6.7亿元

图源来自百度百科这也说明复制“头牌”网红的难度极大。虽然个别头部网红的“带货”能力很强,但如果想批量化制造网红,以此降低电商营销成本,却违规正常规律,并非电商的终南捷径。
一线网红,年销售额超过1亿。成长性网红,年销售额3000万至1亿。新兴网红,年销售额低于3000万。过去2年,如涵的一线网红和成长性网红数量基本没有增长,正如王思聪所说的“没有证明出自己可以培养出新KOL”。


对自营店铺,如涵支付收入的17%给网红。对非自营店铺,如涵负责推广,收取服务费,30-50%的收入分给网红。而对一线网红,如涵则更要“大出血”了。以张大奕的合约为例,她分得净利润的49%,剩下的51%归如涵。与此同时,张大奕获得如涵15%的股权。
即便如此,如涵也仅仅得到未来5年、或者张大奕持有如涵股份超过5%,二者较晚之时间内的女装电商销售独家合作权。


假设5年后张大奕减持单飞,如涵的新一代超级网红在哪儿?更大的可能是,5年后,张大奕不再红了,如涵怎么办?
如此现象,在影视圈很常见。影视公司辛辛苦苦培养的明星,刚一走红就要出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甚至不惜与前东家反目。
本质上,如果一个KOL网红很能赚钱,那她为什么要依附于一个公司?
3. 前途暗淡的自营电商
如涵的业务模式分为两类:全服务模式、平台模式。
其中,“全服务模式”类似于自营电商,即如涵负责产品设计开发、营销、物流等全部服务,确认“产品销售收入”。
“平台模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MCN模式——则是如涵以旗下网红,为其他品牌做推广宣传,确认“服务收入”。很显然,全服务模式是收入主要来源,然其2018年4至12月仅同比增长4%。实在大跌眼镜。
更有甚者,物流和销售费用也主要来自此业务,所以,如涵的自营电商大概率持续亏损,且亏损正在不断加大。

图源来自凤凰财经
事实上,2010年起,陆续诞生于互联网的女装品牌,如韩都衣舍、茵曼、裂帛,号称淘品牌“三剑客”,后续发展均不顺利。当收入到达一定规模,陷入瓶颈期,持续上升的流量成本不断侵蚀盈利。
与此同时,电商要求品牌具备极快的供应链反应能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库存压垮,这一点就不如线下品牌——
2013年,双11天猫女装销售前五名:茵曼、韩都衣舍、阿卡、裂帛、欧时力。除欧时力,均为淘品牌。2018年,双11天猫女装销售前五名:优衣库、Only、Vero Moda、波司登、伊芙丽,均为线下品牌。


正如王思聪所言,2018年4至12月,如涵销售费用高达1.58亿元,销售费用率为18.5%。而其他淘品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御泥坊的销售费用率各为17.1%、18.8%、37.7%。(但御泥坊的毛利率高达53%)
因此,如涵的网红带货模式,并没有节省广告费用。
因此最后会心一问:到底是张大奕为如涵打工,还是如涵为张大奕打工?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