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 到底是张大奕为如涵打工,还是如涵为张大奕打工

问 || 到底是张大奕为如涵打工,还是如涵为张大奕打工

上周的网红圈可谓是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国内知名网红电商如涵美股上市了~


对于不关注网红的读者来说,这就是一条类似拼多多上市般的新闻,只不过颜值高些~
而对于浸淫网红圈或者天天刷微博的各位来说的话,那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怎么我关注的这些网红都是如涵的~毕竟如涵上市这天,旗下所有网红全体转发消息并抽奖送红包~盛况颇为壮观


但是好消息来的也快去得也快(没想到那么快),就在如涵上市第二天,其上市暴跌37%的新闻就被挂上了头条,其IPO发行价确定为12.5美元,发行1000万股美国存托股,募集1.25亿美元。如涵控股开盘价为11.50美元,低于此前IPO发行价格12.50美元。随后如涵控股股价一路走低,截至当日美股收盘,重挫37.20%报7.85美元,市值为6.49亿美元


与此同时,就在各位看瓜的同时,一则王思聪评价如涵上市的朋友圈也被大家曝光了出来:


王思聪认为如涵破发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亏损;二是网红模式的不可复制性;三则是根本原因——如涵的经营方式没有验证成功,也没有创造新的KOL。


但是今天的小编不给大家炒冷饭,咱们来回到如涵本身来,如涵这家公司是做传统供应链起家,2011年成立如涵电商主要做传统女装淘品牌,自建工厂、供应链等,对前端和供应链有深刻了解。2014年淘宝流量成本不断推高,网红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微博大V张大奕通过穿搭和审美输出低成本获取流量,公司开始转型为做品牌化定制,以服装为主。
张大奕还在不断复制网红神话。2018年张大奕旗下全品类总销量近2亿,BIGEVE品牌销量达2000万,其微博粉丝数超过1000万。


如涵按照贡献流水数量,将旗下网红分为三个层级:一线网红、成熟网红以及新晋网红。目前如涵拥有3位一线网红,分别是张大奕、大金以及莉贝琳,同时还拥有7名成熟网红以及103位新晋网红。如涵与网红的合作模式一般为5年期的独家合作,113名网红在所有社交平台上大概有1.5亿粉丝,创造19亿人民币自有网店GMV和1亿人民币第三方GMV。


这种商业模式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成功,如涵也一度成为网红电商的标杆企业。在上市前,如涵已经有多轮融资经历,其中包括来自阿里巴巴、软银等公司的投资。招股书显示,目前如涵的股权结构中,CEO冯敏持股27.51%;网红张大奕持股15%;董事兼总经理孙雷持股14.59%,董事沈超持股6.67%;赛富和阿里巴巴均持股8.56%;君联资本持股8.54%。

OK,就我上述所说,似乎如涵的前途似乎是一片光明,既有强大的网红资源与粉丝影响力,又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那为什么这次一上市就差点被腰斩呢,难道真的是老美不懂中国网红?
1. 增速过慢
如涵最致命的是,身为电商,增速过慢。2017、2018财年(截至3月31日),商品交易总额GMV分别为12.36亿、20.45亿。而2018、2019财年前三季度,GMV分别为16.88亿元、22.12亿元。
换句话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的销售增速仅65%、31%
这样缓慢的速度,一言难尽。

图源来自凤凰财经
回头想想,拼多多上市时,GMV同比增速是583%。正在赴美IPO的另一社交电商“云集”,2018年GMV同比增速也高达136%。互联网公司,都讲究“唯快不破”。投资者之所以对亏损有容忍度,是因为高速增长。而如涵,显然不像一家互联网公司,更像一家中庸的消费品公司、或者艺人经纪公司。然而没有漂亮数据,单单讲一个网红的故事,美国人不是不欣赏张大奕的美,而是根本不吃你的这一套。
2. 明星悖论
如涵最大的命门,是过度依赖头部KOL
2017、2018、2019财年前三季度,网红张大奕单枪匹马,贡献了如涵50.8%、52.4%、53.5%的收入。这占比,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上升。而且,如涵对头部KOL缺乏谈判能力,靠经济利益、亲属关系绑定。按照近一年内 GMV是否超过1亿元,如涵将113位网红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头牌网红,仅3位,分别是张大奕、大金和莉贝琳(即陈思佳,创始人冯敏的妻子),这3位网红实现的总GMV是12.2亿元;第二类是7位知名网红,共实现GMV3.2亿元;第三类是103位新兴网红,共实现GMV6.7亿元

图源来自百度百科这也说明复制“头牌”网红的难度极大。虽然个别头部网红的“带货”能力很强,但如果想批量化制造网红,以此降低电商营销成本,却违规正常规律,并非电商的终南捷径。
一线网红,年销售额超过1亿。成长性网红,年销售额3000万至1亿。新兴网红,年销售额低于3000万。过去2年,如涵的一线网红和成长性网红数量基本没有增长,正如王思聪所说的“没有证明出自己可以培养出新KOL”。


对自营店铺,如涵支付收入的17%给网红。对非自营店铺,如涵负责推广,收取服务费,30-50%的收入分给网红。而对一线网红,如涵则更要“大出血”了。以张大奕的合约为例,她分得净利润的49%,剩下的51%归如涵。与此同时,张大奕获得如涵15%的股权。
即便如此,如涵也仅仅得到未来5年、或者张大奕持有如涵股份超过5%,二者较晚之时间内的女装电商销售独家合作权。


假设5年后张大奕减持单飞,如涵的新一代超级网红在哪儿?更大的可能是,5年后,张大奕不再红了,如涵怎么办?
如此现象,在影视圈很常见。影视公司辛辛苦苦培养的明星,刚一走红就要出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甚至不惜与前东家反目。
本质上,如果一个KOL网红很能赚钱,那她为什么要依附于一个公司?
3. 前途暗淡的自营电商
如涵的业务模式分为两类:全服务模式、平台模式。
其中,“全服务模式”类似于自营电商,即如涵负责产品设计开发、营销、物流等全部服务,确认“产品销售收入”。
“平台模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MCN模式——则是如涵以旗下网红,为其他品牌做推广宣传,确认“服务收入”。很显然,全服务模式是收入主要来源,然其2018年4至12月仅同比增长4%。实在大跌眼镜。
更有甚者,物流和销售费用也主要来自此业务,所以,如涵的自营电商大概率持续亏损,且亏损正在不断加大。

图源来自凤凰财经
事实上,2010年起,陆续诞生于互联网的女装品牌,如韩都衣舍、茵曼、裂帛,号称淘品牌“三剑客”,后续发展均不顺利。当收入到达一定规模,陷入瓶颈期,持续上升的流量成本不断侵蚀盈利。
与此同时,电商要求品牌具备极快的供应链反应能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库存压垮,这一点就不如线下品牌——
2013年,双11天猫女装销售前五名:茵曼、韩都衣舍、阿卡、裂帛、欧时力。除欧时力,均为淘品牌。2018年,双11天猫女装销售前五名:优衣库、Only、Vero Moda、波司登、伊芙丽,均为线下品牌。


正如王思聪所言,2018年4至12月,如涵销售费用高达1.58亿元,销售费用率为18.5%。而其他淘品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御泥坊的销售费用率各为17.1%、18.8%、37.7%。(但御泥坊的毛利率高达53%)
因此,如涵的网红带货模式,并没有节省广告费用。
因此最后会心一问:到底是张大奕为如涵打工,还是如涵为张大奕打工?你们觉得呢?


Share Tweet Send
0 Comments
Loading...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SocialBook营销干货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SocialBook营销干货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