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怎么改变?

觉得自己不会说话?说不明白?表达不好?别怕,只要你会“说话”,就让你慢慢变成逻辑怪!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怎么改变?

Q: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怎么改变?

A:

说话,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然而,想要把话说好,却需要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够提升到我们的表达能力。其中,逻辑表达能力,则是重中之重

你有没有遇到以下这些情况:

  • 说了一大堆话,却还是觉得表达得不够清楚似的;
  • 在脑海里想了很多话,最后说出来的又是另一回事;
  • 文字的表述很正常,一旦即兴跟别人说话就凌乱了;
  • 就连听别人说话,自己也很难捉到对方的表达重点;

这些问题,通常都会归结于一个原因,那就是你还没有掌握到表达的逻辑能力。


什么是表达的逻辑?

逻辑,是我们构建表达的脉络。在这个脉络的支撑下,我们才能够有序地把想说的话系统说出来,让别人理解。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案例:A对B说:“上个星期,我去了一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我们到一家露天餐厅吃饭,你知道吗?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而且,如果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圈,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不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同样,在伦敦,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想一想,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是苏黎世比较保守,所以留长胡子的人,比起其他外国城市更少?还是苏黎世这样一个保守的城市,在留长胡子这方面的行为,也慢慢有向其他大城市靠拢的变化趋势呢?你很难清楚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当你觉得这段话好像可以理解成这个意思,又可以理解成那个意思时,这就说明,这段话的表达逻辑不是很清晰。那正确的表达应该怎样呢?同样是这段话,你可以这么说:“上个星期,我去了一趟苏黎世。没想到,现在男人留长胡子或者长头发,已经慢慢变得这么普遍了。苏黎世这么保守的城市,我们在一家露天餐厅吃饭的那十五分钟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更不用说,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圈,你都会发现几乎没有不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而在伦敦,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明了,别人一听就知道你在说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修改后的那段话,是按照某个“逻辑顺序”在进行表达的,而这个顺序就是先“表明观点”,再“举例说明”。这就是表达的逻辑了

为什么你的表达有问题?

表达,就是一种输出观点的行为。当你心中装着一个观点,不管你是想通过这个观点影响别人,还是想让别人了解到你的观点,获得思想的交流,你都要把它表达出来。那为什么,很多人在表达这件事上,会感到这么吃力呢?原因大概有三个:1、没有生成可以表达的观点;例如,听到朋友离婚了,尽管你会很惊讶,但也许你不知道针对这件事,要发表什么样的看法。到底是觉得朋友离婚是一件好事,还是觉得朋友离婚是一种不智的行为呢?当你对事情还没有相应的了解,或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你就很难生成相关的观点了。

2、还没梳理好要表达的观点;不同的事情,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观感。基于这些观感,我们就能够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然而,如果一件事情给我们留下的观感比较杂乱,而我们又不知道要以哪个观感为中心去表达,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要说,这时我们就很难梳理出一个核心头绪,把话说出来了。

3、不懂得把观感转化为语句;语句是观感的载体。当我们产生一种某种情绪,而我们想要把这种观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找到对应的语句,运用这个载体把抽象的观感转化为清晰的描述。如果你的大脑,没有储存足够多的载体,不管是找不到恰当的语句,还是缺少表达的语法规则,那即便你心里有话,有再多的观感,也很难通过载体,清晰地把话说出来。很多人不会说话,或者说不好话,都是在这三方面出现问题。

一个说话高手,在某些时候,都会遇到陷入这种状态,只是他们能够迅速反应,调整过来而已。这其中的调整能力,就是表达的逻辑。有了这些逻辑表达的框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组织语言,发表观点。记住,我们思维的逻辑能力,跟表达的逻辑能力,尽管两者是想通的,但实现的方式,却是调动了大脑的两个不同区域。前者是前额叶皮层,后者是运动性语言中枢。不管你思维的逻辑能力多么厉害,在表达方面的逻辑能力,你都需要去锻炼,去找感觉,去积累经验。例如这个题目:A、C、?、G、I,问号是什么字母?我们一眼看上去,就瞬间思考出答案,这是思维的逻辑能力。然而,如果让我们解释,为什么问号是字母“E”,那这时候,你就要构建观点,然后组织语言,最后才能把话表达出来。而这个过程,就是表达逻辑能力的运用。想一想,针对这个题目,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流畅地解释到,得出这个答案的思考过程,那是不是跟上文说到的那三个原因有关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必须要提高和运用你的逻辑表达能力。

懂得确立你的观点

根据《金字塔原理》一书的内容,在构建我们表达的第一步,就是要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有了这个观点“提纲挈领”的带头作用,那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进一步用例证,或者用具体的解释来阐明这个观点。如“我觉得上海迪士尼没什么好玩”,这是你要表达的观点,也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基于这个观点,再进一步说明,如:“去那里游玩的人太多,排队一个小时,只玩个一两分钟,游乐设施又不是特别吸引,没什么意思,而且里面的东西价格又贵,简直就是坑人。”(纯属举例,对上海迪士尼乐园并无恶意)至此,你这一轮的表达,就已经完成了。这样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度。然而,真正有难度的是,想要解决无话可说的困扰,在你发表观点之前,还有一步需要你去做,那就是确立你的观点。你首先要确立好你的观点,你才能够把它表达出来。如果你连想要表达的观点都没有,接下来你就很难有话可说。那你是怎么得出“上海迪士尼不好玩”这个观点的呢?先说一说我们表达的运作流程,大概分为五个步骤:1、外界刺激;2、获得观感;3、运用载体;4、组织语言;5、开口表达;因为你去了上海迪士尼,玩了一圈(外界刺激),而这个过程留给你某种情绪(获得观感),然后你想把这种情绪通过语言发泄出来(运用载体),于是你就抽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历(组织语言),再给朋友说出来(开口表达)。也就是说,你的观感、情绪或感觉,就是你生成观点的重要因素。如果你直接描述“外界刺激”,你可以说“我昨天去了上海迪士尼玩”。但如果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就要清楚知道,你去迪士尼游玩到底获得了什么感觉。然后基于这种感觉,运用相关的载体,去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所以,在你发表观点之前,你一定要了解自己对于触碰到的“外界刺激”,到底获得了有什么样的观感。例如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美好的人生应该要怎么过?”你首先就要对“美好的人生”这个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在你脑海当中,“美好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你对它的定义越是具体,你给自己留下的感觉也就越是清晰,你基于这个感觉,也就能生成自己的观点了。毕竟,“没有了解,也就没有发言权”。


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有了观点之后,你还需要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这个表达才算完整。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完观点之后,让他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观点,他就说得吞吞吐吐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表明观点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两句话就完事了,如“我就觉得上海迪士尼不好玩”“我就是认为这个人不是好人”“这本书我就是觉得不好。”但想要长篇大论地阐述得出这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就相对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们无法从杂乱的观感当中,按照某个逻辑顺序,整理出头绪,找到要表达的方向。例如逛了一圈上海迪士尼,获得一个“不好玩”的观感,那怎么才能把这个“不好玩”,具体表达出来呢?这时就需要你从游玩过程的众多经历当中,找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然后通过相应的载体,将其表达出来。这就是表达切入点的选择。你可以玩机动游戏的体会入手讲述,也可以从场内的环境设施说出你的感觉,更可以综合起来,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去说。我们要表达的观点,一般只有两种性质:肯定性论述和否定性论述,除非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观点,你才有“顾左右而言他”的忽略回答,或者对观点有所保留,才采取“中立回答”。所以,你觉得上海迪士尼不好玩,这是一个否定的观点,那么你就要找出一些否定的事例,去阐述这个观点;你觉得美好的人生应该每一天都过得多姿多彩,这是一个肯定的观点,那么你就要找出一些肯定的事例,来说明怎么过得多姿多彩,才算美好的人生。找到表达的入手点,接下来就是语言的组织。


组织表达的语句

很多人说话不流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载体的运用,不太熟悉。例如外界让你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你可以用“高兴”,“快乐”,“开心”这些词语作为载体,把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清晰可见的描述。如果你的脑袋里,没有储备到足够的这些载体,如同让我们用外语去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那样,我们也就无法开口了。与此同时,对语言语法规则的熟悉运用,也能够提升我们组织语言的表达能力。你要阐述一个问题,为了让表达有种层次分明的效果,你首先要懂得运用“首先”“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有规则地把你要表达的观点串联起来;或者要运用“因为”,“所以”这些逻辑关系词,把背后的理由讲述出来。针对“上海迪士尼不好玩”这个观点,找到切入点后,你也就有两种阐述观点的语言组织形式:1、首先乐园人太多了,玩哪个机动游戏都要排队一个小时,而且只玩个一两分钟,没意思。然后里面的东西价格又贵,吃个饭都要上百元,简直就是坑人。最后就是乐园的表演比较普通,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特别感觉,特色不够。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好玩的感觉呢?2、因为在乐园游玩的人实在太多了,玩什么机动游戏都要排很久的队,而且里面的东西价格又贵,吃个饭都要上百元,还有就是安排的表演环节比较普通,特色不够,所以这个游乐园给我的感觉就不是那么好玩了。通过这些载体,你把想要的语言组织起来,是不是更具逻辑呢?如果你缺乏这些载体,或者不熟悉怎么去运用这些载体,你就很难把自己的思想有机地组织起来了,说话也就缺乏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在阅读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再去多说多练,会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就是这个原因。因为阅读能够扩展我们的表达载体,丰富我们的表达句式。当你想要把某种感觉转化为语言时,既可以用这种方式去描述表达,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描述表达,那这就是你语言能力的体现。所以多阅读,尤其经常用朗读的方式去“阅读”,那我们就会培养出自己运用不同语句去表达的语感习惯。同时,积累不同场景的表达框架,好比面试自我介绍的表达框架,上台致辞的表达框架,述职汇报的表达框架等等,我们说起话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有了这些准备,这时组织语言去阐述我们的思想,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锻炼逻辑表达的三种方式

想要提高我们的逻辑表达能力,多说多练,是唯一的方式。我们说话必须具有逻辑性,要经过组织,一是一,二是二,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的表达才能取得效果。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培养自己说话的逻辑性呢?大概有三种方式:

1、经常思考说话之间的关联性;听一段话,读一篇文章,不要只留意表面的内容,最好要揣摩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思考这篇文章的上下文,是怎么构成有机的整体的。找到这段话或者这篇文章的逻辑脉络,想一想换做自己,可以怎么说出来,当有了这些动脑筋的经验之后,下一次你面对类似的情况,你也知道怎么表达了。

2、多阅读,最好是朗读;朗读可以提升我们大脑的语感。有些话我们之所以能够脱口而出,找到表达的载体,而没有语法错误,就是因为是语感在起作用。想要让自己的表达流利顺畅,提升你的语感,是最好的方式。而经常朗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例如你想提高你论述的表达能力,就多读一读论说文;想提高你抒情方面的表达能力,就多读一读抒情文,你就积累到相关的语感,帮助表达了。

3、写下来,再说出来;写文章的表达,跟我们说话的表达,不是一回事。所以就算我们写作能力再强,如果我们不去开口锻炼口才,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是不会取得进步。但是,写作能够强化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在大脑中形成思考如何表达的习惯。当我们有了这种思维习惯后,只要经常把思考的结果转化为口头语言,就是不断开口去讲述思考的结果,那我们思维就会跟嘴巴连在一起,从而形成自然强大的有机“表达体”。


Share Tweet Send
0 Comments
Loading...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SocialBook营销干货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SocialBook营销干货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